数据结构与算法——第2章-线性表基本介绍(2.1)

一 概述

1
2
本文介绍了线性表作为线性存储结构的基本概念,
区分了顺序表(连续存储)和链表(分散存储)两种方式,并阐述了数据元素及其邻接元素的术语

二 线性表的两种存储方式

一、概念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线性表(线性存储结构)可以看成“把所有数据用一根线串起来,再存储到物理空间中”
上图左侧是串起来的数据,右侧是空闲的物理空间。把这一串数据放到物理空间有两种方式


存储数据要求后续能将数据完整地复原成它本来的样子。
如果把左图和右图线的一头扯起,会发现数据的位置依旧没有发生改变。因此这两种存储方式都是正确的。

将具有“一对一”关系的数据“线性”地存储到物理空间中,这种存储结构称为线性存储结构(线性表)。

使用线性表存储的数据要求数据类型必须一致(例如,要么全部都是整形,要么全部都是字符串)。

线性表存储结构可分为:
顺序存储结构(顺序表):如图 3a) 所示,将数据依次存储在连续的物理空间中
链式存储结构(链表):如图 3b) 所示,数据分散存储在物理空间中,通过一根线保存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

二、图示

线性存储结构 两种表示

三 前驱和后继元素

3.1 概念

1
2
3
4
5
数据结构中,一组数据的每个个体被称为数据元素(元素)。
对于具有“一对一”逻辑关系的数据,线性表中有更准确的术语:

-某一元素的左侧相邻元素称为“直接前驱”,位于此元素左侧的所有元素统称为前驱元素
-某一元素的右侧相邻元素称为“直接后继”,位于此元素右侧的所有元素统称为后继元素

3.2 图示

四 参考

  • CSDN—线性表基本介绍